故事的時間是比現在過去一些但還不到很久遠以前,可能只是父母、祖父母或最多再上一輩的時代,是台灣木材大量外銷的年代。
主角古阿霞一生中短短的一二年生活裡所發生的事件,一件件加起來卻好像過數十年,從花蓮市區出發到もりさか,後來更到了閃亮的台北城,故事的最後她回到花蓮,她二十歲的人生才正要開始。
我覺得古阿霞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出生和小時候遇過的事件都不妨礙她「改變人生」,從市區的小房間衝出去到了山林裡的山莊,後來又為山裡不便到山下讀書的孩子復校。
她有耐心,雖然也會有脾氣,可是她善於觀察和等待,觀察大自然和人,用發自內心的善意對待和其他人不太一樣的人。
就算逞強也要堅持那些良善的舉動。
她身邊的人每一個都有故事,細細淡淡的夾雜一些苦衷、一點願望,看起來很渺小,實際上每個人內心都在掙扎,為了達成願望要跟自己的內心掙扎,要跟現實生活討價還價。
另一條線是在山林的木材產業,由從前花費長時間認識自然、利用大箱子裡背的各種伐木器材「放倒」大樹的索馬師仔到手拿電鋸的現代化伐木設備。
要說見識產業的興衰就太過頭了,而是留有傳統手藝的人為了心愛的對象而願意放棄過去的自己,嘗試融入新的方式。至於成功與否,作者似乎陰晦的暗示他把美好的部分留在夢中。
而這一切仍是輕輕淡淡的,像雲聚集然後翻越山頭。
每一個章節的故事緩慢閱讀的時候,一點點的累積情緒,不是全然美好但有灑落樹蔭的光斑似的希望伴隨前進。
就像每個人都有悲喜參雜的部分,書中的人物有積極的時候,卻也遭受許多困難,也面對熟識的人的離去。
生活的每個部分都成為養分,不一定都能將這些養分轉成幫助他人的能力,這些養分能給與自己繼續前進的動力。
故事中有許多面對苦難仍積極面對的內容。
內容因為和自己現在的生活有很大的距離,於是隨著文字想像故事的畫面,那就像是另一個世界。
雖然和他們遇到的困難不同,但他們努力的解決,以及那些濃厚的耐心,是現在自己非常需要練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