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2日 星期一

2024年5月31日 星期五

身在喧囂世界卻溶不進去的所有人-馬欣《邊緣人手記》

 第一次知道這個作者是在博客來okapi上面的文章,有時是書有時是電影,不知不覺就追起這個專欄,後來很少看了之後就不了了之,只是這個名字就這樣有印象,偶然的機會買了一本書。


偶爾看到的短篇和集結成冊的書還是不同,或者是說自己下意識的不想碰觸類似的傷情,畫框那一頭的世界太漂亮,自己只是在這裡假裝沒事。書裡的每一篇都是那麼有距離,而距離成了美,多靠近一步都會壞掉。所以拖了很久才好不容易看完,幾篇就需要停一下,以免跟著陷入一個人的地底。


散文包含多少作者的真實呢?第一部分作者用她來描述的時候,還以為是一個小說般的散文,是眾多「邊緣人」的樣貌之一,後來才知道,那些片段是作者的片段,只是透過鏡頭或望遠鏡回看,他身在每一個時空卻又像個局外人,沿著小時候的事件到學生時期再到大了照顧母親的時候。前面還沒有太多引用,越到後面越來越多文學與電影的內容出現,顯得更加封閉,那是只有長期窩在書和電影之中,熱愛文學文藝的人才能信手拈來的方式,是那一側的人才能領略的孤獨之美。


回頭來說,只要融不進團體的人就是邊緣人嗎?還是我們自己畫好一條線,把自己跟世界分離;又或是有一張表格,讀過哪些「名作」、做過哪些事、執迷與執著,只要打勾項目越多就越像個邊緣人。後記:當邊緣化也成為主旋律時,寂寞如何安放。社群一個一個出現與標記,我們在網路上找到類似的傷痕與歡愉,時不時發一些孤單寂寞覺得冷的意義不明的照片和文字,宣誓自己還沒俗氣到與大眾同流合汙,卻做著跟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做過的一樣的事。


邊緣人最後也成為潮流的標籤,曾經有眾多使用者,現在也逐漸褪色。至於還會不會再拿起這本書我還不知道,類似的東西重複說一萬遍就會覺得煩躁,短期自己是不會回頭重看,但再看回同作者的專欄還是沒什麼問題的,書評影評和充斥太多「邊緣」的散文相比平易近人許多,也不會讓人耗盡心力試圖證明自己也是一樣的邊緣夥伴或是完全另一邊的熱鬧人群。

2024年5月9日 星期四

奔走在生活生存的池袋街頭-石田衣良《恨意的遊行》池袋西口公園XI

 系列作的第十一本,另外的兩本外傳暫且先放一邊,故事一樣精彩但重讀之後有機會再來分享。這個系列從高中偶然在圖書館看到灰色的彼得潘之後就一頭栽進去,特地從第一集開始看下去,連同同一個作者的其他作品也一起看完;到現在還是很喜歡這個系列,喜歡到去東京的時候特地去池袋西口,然後剛好的遇到舊書市集又買書回家,那是另一個故事就暫且不談。


一樣是四個故事組成,在城市一角隱而未顯,卻又可能是發生在你我周圍的事件。毒品、賭博(打小鋼珠)、數位游牧與老鼠會、外國工作者與極端民族主義這,全部都是當今社會的問題,但是故事裡面沒有特地要塑造偉大理想或和平,主角專欄作家兼池袋麻煩終結者真島誠,也只是專注在解決自身周邊的人事物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小說好看的原因。沒有什麼為了拯救世界的偉大意圖,只是想要生活的城市能夠有一點缺點卻還可以的和平的繼續下去。


第一個故事與販售香草實則是新型毒品有關。新時代的產物沒有相關法令能禁止,但舊時代的東西早早就已經有相關的規定,故事也是如此落幕的。其他的故事裡也能發現類似的細節,新的事物不斷產生,但深扒內裡確實從以前延續到現在的東西。年長大叔的訓話是千篇一律,下個世代青年的行動確實神鬼莫測。


第二個故事是抓出搞作弊機台的犯人以及戒不掉的賭博,前面的部分一下子就解決了,但故事的重點確是在後面,沒辦法離開賭博心情的人瀕臨家破人亡的現實和重整的心;誰都期待一夕翻盤只是手段不同,然而最後都是不斷沈淪無法自拔,賭博只是明顯的例子。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纖細、優雅的人類,姑且不論賭癮,但毛病絕對少不了。你應該也能輕易舉出身上兩、三個毛病,像是撒謊、虛榮、好鬥、自私,或明明完美卻不放心,進而失控攻擊他人。


第三個故事是令人羨慕的數位游牧背後的真相,雖然不用進辦公室,但工作數量、壓力、內容的分量一點也沒減少,只是換個地方,低薪並沒有因此消失只是換個工作方式。想一夕致富的另一個不推薦途徑就是老鼠會了,不管是哪個名人的推薦都一樣,更別提還因此惹上大麻煩;除了上述的事件,本篇還特別展現統領G少年的國王的威嚴,如何領導組織還有籌措營運資金,面對打破和諧池袋街道的人物絕不溫和,用近乎以牙還牙的手段(但不致人於於死) 達到目的。


最後一個故事是厭惡中國人的團體的遊行以及隱藏在示威遊行下的土地利益糾葛。仇恨言論像野火蔓延,從網路到現實。但是每週遊行也太誇張了吧!大家都不累嗎?篇幅是全部故事裡面最大的,真正的重點不是激進份子與和平份子的遊行示威,而是城市的平靜生活,恨從來都不會消失只是對象有所不同。還有驅趕土地蟑螂,背後當然有黑色地帶的干擾,只是手段拙劣。兩者之間的關聯是什麼呢?錢。一切都和錢有關。代表北京的地下組織想盡快牟利所以連合日本的土地蟑螂,利用縱火以及其他方式試圖趕走某棟大樓的居民,又因為大樓一帶既有日本人也有不少中國人,於是利用捐錢的方式混入排外組織,順便搞臭大樓一帶的名聲。最後是原大樓居民向警察局申訴,媒體大肆報到中資壟土地等等事件,讓大樓因此免於繼續遭受土地蟑螂侵犯。而排他組織的遊行只是換到別的地方繼續,畢竟是圍繞在池袋的故事,G少年的範圍也只有保護池袋的平靜而已。


喜歡這個系列的另一個理由是阿誠的吐槽,也許不是明確的看出他對生長的城市的熱愛,但是解決身邊的人遇到的麻煩,剛好的能讓城市維持一個動態平衡,沒有特意的說教也沒有想要拯救誰的龐大理想,和G少年只保護池袋一樣,他也只幫助身邊認識的人一把,這種不越界也是小說的魅力之一啊!

2024年4月21日 星期日

那些你可能認識但大部分不認識的新鮮海味-黃之暘《怪奇海產店-海島子民的海味新指南》

 書名非常確實地引起人的興趣,怪奇欸,特別是對有追蹤怪奇事務所IG的自己來說。既不是小說,也不是所謂的實用參考書,就是一個充滿海鮮的參考指南。如果剛好有去到那些地區魚貨市場,還記得書裡的內容的話,感覺很適合跟著作者的勇於挑戰,去品嘗那些獨特的風味料理。

2024年2月13日 星期二

他人眼裡的台灣特產-超喜歡台灣 編輯部《台灣名產選物帖》

 最近的迷你挑戰是每個縣市去至少一次,所以抱著看看特色伴手禮的想法看了這本書。書本主要是以日本來台旅客為主要介紹對象,因此大部分商品聚集在台北和新北,雖然暫時還沒要去台北,但意外的用不同方式再次看到那些生活中習以為常的飲食風味在他人眼裡是如此不一樣的特色。旅行就是去別人生活的地方啊!

2024年1月31日 星期三

預言與抉擇,結果時常出乎預料-尼爾.蓋曼、泰瑞.普萊契《好預兆》

 影集都結束兩季了,小說到現在才看完。上一本尼爾.蓋曼的小說結束之後我就在思考要先放下英文翻譯小說,還是該一鼓作氣看完《好預兆》。最後再拖拖拉拉之中終於把節告一個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