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8日 星期五

那些常用或不常用但有故事的單位—格瑞姆.唐諾《我們如何丈量世界-從生活的單位看見科學的趣味》

以前還有一本沒看完的小說跟測量有關,現在一時也忘記書名了,而這次看完的書不小說,他將我們看過、常用或是有特別故事的單位分門別類的介紹,主要是收集這些單位當初是怎麼出現的,是一個輕鬆小品的感覺。

作者在引言的部分就有提到他收錄這些故事的基準:現行國際通用的標準,生活中不易用到、單位由來并無特殊故事的就不收錄。

雖然生活中(還有課本,特別是國中的理化)出現的單位總是給人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但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才發現原來這些單位其實有不少故事,也鬧過不少笑話,雖然現在看起來是有標準了,但當初被拿來使用的時候,可以說是一人一種標準,等於根本沒標準(笑)

第一章就先從最常用到的長度、高度、深度作為開頭,從山有多高到腳上的鞋子有多大,都有故事。連頭髮的寬度都曾經被拿來當作準星的標準,細如髮絲也要看那頭髮是誰的頭髮,亞洲人的頭髮不僅堅韌,直徑也比西方人粗一倍。連「寸」都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寸,古人說的: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會不會就是在形容這個呢?

由於作者是外國人,所以收錄的尺寸不一定是我們熟悉單位,不然就是還要換算一下才能想像,而翻譯也非常貼心(還是原文就有呢?)的把我們常用的單位放在旁邊,像是公分、公尺等等。

後面還提到不少單位,像是距離、容量、重量、日曆與時間等等,最後最後還用一些我們可能聽過的單位做結尾,像是大麥克指數和牛草,沒錯能夠餵飽一隻牛的牧草面積就是牛草,是不是非常明顯呢,不過如果要說每隻牛的胃口都不同,吃草面積也不會一樣,這個說法好像也每次,真是讓人苦惱,還好我還沒有需要用到這個單位的時候。

而自己最印象深刻的單位是鞋碼,24.5公分的單位大家都很熟,通常鞋子上都會寫很多組數字,其中一種是38、39、40(本人腳不是太精緻,通常都買38或39),這個單位當初是怎麼來的呢?居然是大麥的連在一起的長度,所以鞋碼38就是38顆大麥排成一直線的長度,到底是大麥太小顆還是腳真的很大呢!

就是這麼一本充滿可愛小故事的書,如果對這些單位有興趣,或是需要一本能隨時停下來的書消遣的話,不妨看看這本充滿單位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