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日 星期五

季節流轉和友誼的距離-米澤穗信《書與鑰匙的季節》

從古典部系列之後相隔許久又來看米澤穗信的小說,(其他看過的作品暫且不提,畢竟第一個系列就是古典部,看到這位作者先想到的也是這個系列)六個看起來不相關的故事,慢慢地揭開主角們的故事。

六個故事,或說事件分別是:913、Lock on Locker、他星期五做了什麼、沒有的書、說個故事來聽聽、吾友啊莫知曉,比起前面說的故事或事件,我覺得更適合用不堪面對的秘密來描述,一樣是在日常之中的待解決案件,卻比古典部系列更加的灰暗。

底下簡短的說一下故事內容。

第一個故事是解密打開藏寶箱、第二個故事是美容院抓小偷、第三個故事是找到被冤枉的人的不在場證明、第四個故事找自殺的同學所砍的最後一本書、第五個故事是閒著沒事的時候互相說個從前發生過的往事、最後一個故事是朋友不想說出來的過去。

看起來根本就是大暴雷對吧,解謎的部分就這樣,真正的劇情是他們所有人的心情和為什麼這樣做的理由,那些理由對當事人來說非常的現實,既不想對別人提起卻又壓迫著生活。

堀川和松倉這兩位高中生,有時看看書,有時解解謎,就這樣漸漸了解彼此,也了解到彼此都有看不到的部分。希望大家會喜歡。」──作者/米澤穗信

最後算是有比較了解對方嗎?我覺得他們是了解對方優點又知道兩個人應該保持多遠距離的朋友,那是能長遠當朋友的合適的距離,不是太遠也不會過分親暱,可以看到對方優點也知道自己應該怎麼跟對方相處。

他們兩個人和周圍的人相比太聰明太冷靜了!根本不是平凡的高中生啊,雖然是和熱熱鬧鬧的人群相比稍微安靜的個性,但還是能從一個個故事裡看到他們機靈、幽默、身為高中生的一面。

不愧是米澤穗信,除了解謎之外還有很多隱藏的事情,喜歡看日常解謎的話絕對要看看這本。

2020年9月18日 星期五

那些常用或不常用但有故事的單位—格瑞姆.唐諾《我們如何丈量世界-從生活的單位看見科學的趣味》

以前還有一本沒看完的小說跟測量有關,現在一時也忘記書名了,而這次看完的書不小說,他將我們看過、常用或是有特別故事的單位分門別類的介紹,主要是收集這些單位當初是怎麼出現的,是一個輕鬆小品的感覺。

作者在引言的部分就有提到他收錄這些故事的基準:現行國際通用的標準,生活中不易用到、單位由來并無特殊故事的就不收錄。

雖然生活中(還有課本,特別是國中的理化)出現的單位總是給人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但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才發現原來這些單位其實有不少故事,也鬧過不少笑話,雖然現在看起來是有標準了,但當初被拿來使用的時候,可以說是一人一種標準,等於根本沒標準(笑)

第一章就先從最常用到的長度、高度、深度作為開頭,從山有多高到腳上的鞋子有多大,都有故事。連頭髮的寬度都曾經被拿來當作準星的標準,細如髮絲也要看那頭髮是誰的頭髮,亞洲人的頭髮不僅堅韌,直徑也比西方人粗一倍。連「寸」都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寸,古人說的: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會不會就是在形容這個呢?

由於作者是外國人,所以收錄的尺寸不一定是我們熟悉單位,不然就是還要換算一下才能想像,而翻譯也非常貼心(還是原文就有呢?)的把我們常用的單位放在旁邊,像是公分、公尺等等。

後面還提到不少單位,像是距離、容量、重量、日曆與時間等等,最後最後還用一些我們可能聽過的單位做結尾,像是大麥克指數和牛草,沒錯能夠餵飽一隻牛的牧草面積就是牛草,是不是非常明顯呢,不過如果要說每隻牛的胃口都不同,吃草面積也不會一樣,這個說法好像也每次,真是讓人苦惱,還好我還沒有需要用到這個單位的時候。

而自己最印象深刻的單位是鞋碼,24.5公分的單位大家都很熟,通常鞋子上都會寫很多組數字,其中一種是38、39、40(本人腳不是太精緻,通常都買38或39),這個單位當初是怎麼來的呢?居然是大麥的連在一起的長度,所以鞋碼38就是38顆大麥排成一直線的長度,到底是大麥太小顆還是腳真的很大呢!

就是這麼一本充滿可愛小故事的書,如果對這些單位有興趣,或是需要一本能隨時停下來的書消遣的話,不妨看看這本充滿單位的書。

2020年8月3日 星期一

獨一無二的夥伴-有川浩《旅貓日記》

原本為是輕鬆的貓咪日記,結果是眼淚炸彈。

一起旅行走過的地方都成為獨特的回憶,貓與他的主人,應該用夥伴才對,走過從前的經歷,直到旅途的終點。看似豁達的主人,實際上非常依賴這隻陪在他身邊名叫奈奈的貓,兩人相處的五年即使沒有特別明確的描寫,也在路途上一點一點透露他們彼此都把對方當作最重要的家人。

主角在求學的每一個階段都有特要好並且直信賴的朋友,即使不常相見,在有需要的時候便會伸出援手,與朋友一起度過的日子不僅留在主角的記憶裡,也佔據朋友的回憶,因為貓兒串起的聯繫,最後把所有人牽在一起。

從東京開始,拜訪第一站繼承老家照相館的朋友幸介,第二站是需要開高速公路的而且會經過大海的鄉下,第三站是在富士山腳附近開寵物友善民宿的高中同學,最後是乘坐渡輪抵達最北端的北海道,既是旅程的尾聲也是曾經照顧主角的阿姨的家。

從中間開始,隱約的透著即將結束的氣氛,只是不知道會在哪個地方戛然停止。但透過貓的報告,短暫終止的旅途並沒有就這樣停在永遠哀傷的時刻,而是確認珍惜的家人獲得新的旅伴之後,往更遠的另一端前去。

緬懷著先行出發的人們。掛念著追隨而來的人們。

有朝一日,我們會在地平線的彼端與所有心愛的人重逢吧。

哭完之後繼續往前生活的,交織眼淚與笑容還有各種心情的回憶。還沒有看過翻拍的電影,光是小說就看到泛淚,暫時先放一邊吧,而且一旦看了電影,小說裡的場景就會被電影的畫面取代,這樣就少了很多想像,感動的故事換了方式描述也能打動人心吧,所以想等對小說的印象褪色的時候補電影,換另一種方式感受同一個故事。

2020年7月3日 星期五

你知道獵戶座的小知識嗎?-伊坂幸太郎《白兔》

這是第一次我看伊坂的書會看到想放棄。

不確定是因為內容的描寫方式參考《悲慘世界》的手法,還是我真的對小說開始沒耐心了,總之在一開始的時候完全不知道到底在說什麼,明明就像說明書一樣的清楚描寫,卻更讓人混亂。

一如以往的是大家都跟事件有關連,只是不知道關鍵的地方在哪裡,好像大家都是因為獵戶座而連在一起,實際上整個事件(在書裡也是用事件來介紹的)跟獵戶座本身其實沒什麼關係啦!那難道跟書名的白兔有關嗎?硬要說的話有,但實際上也是沒有關係。

除了一個常喜歡到處祥獵戶座知識的人以外,大家對獵戶座其實沒什麼感覺,故事的重點也不在獵戶座本身。

繞了一大圈之後,會發現出場的每個角色都有關聯,群像劇的方式確實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敘事方式,從輕小說開始到這本書都是,雖然時間線會因為不認真而混亂,一旦能夠釐清事件的時間發展,就能夠很快的享受故事的樂趣。

當大家都是會被警方逮捕的有罪的人的時候,該怎麼讓事情順利落幕呢?

書裡的其中一個角色,看起來是最令人厭惡的角色,作者反而沒有多做描述,背景很簡單的帶過,也沒有多餘的解釋讓他看起來可能令人憐憫,就是那麼一個死了對世界更好的人,後續也一樣沒有多做說明,簡單用一句被逮捕了,在監獄裡難堪的死去。其他人物都還有在描寫一些後續,就只有這個從頭到尾都很可惡的人最沒有描述。

應該沒有劇透太多吧?最後當然有說明他們的脫身計畫,巧合加上計劃。世界上巧合反正多到不能一一說明,這些巧合發生在這個故事雖然看起來一點也不合邏輯,但就跟我們每天生活的日子一樣,很多事情本來就不合邏輯。所以他們如何完成一個計劃才顯得特別。

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沒關係的人們,組成的大家都有關聯的故事,如果對悲慘世界的描述方式感興趣的話,不妨拿起這本白兔吧!

2020年5月31日 星期日

那些和食物有關的各種新奇消息-安東尼.華納《廚房裡的偽科學》

書本裡介紹的先不說偽科學,就像他想要表達的,在封面就已經很清楚地寫下來了:你以為的健康飲食法,都是食物世界裡的胡說八道

全書分成五個部分,從簡單說明現在這個世界對眾多健康飲食的喜愛開始,並且用「鳳頭麥雞」說明那些我們看到的結果,可能不是真正的結果,而是我們想要他顯現的樣子。

不過我覺得他的比喻實在是有點太讓人困擾,雖然不是很難懂,但特地用野兔跟鳳頭麥雞比喻我們可能對健康飲食的誤解,以及那些聲稱健康飲食的方法,很可能都只是無稽之談。

我覺得可以直接跳過鳳頭麥雞這段直接從下一章開始,排毒飲食說起。直到現在仍然可以看到很多飲食方法用這個噱頭來吸引人,像是國外有名的羽衣甘藍、排毒綠果昔等等,實際上他們跟排毒一點關係都沒有,至於這種飲食法所推崇的食物到底對人體有沒有好處,當然,食物都能讓我們獲得生存所需的能量,多吃各種食物不管從哪個角度來書都是好的。

再來也是很有名的食物酸鹼,多吃鹼性食物對身體健康,並且延伸到鹼性水,到現在還是能夠在市面上看到鹼性水的廣告,還有水素水(雖然這個我一直都不懂,寫兩個H2O它依然只是水,書裡沒有提到水素水,因為這個不是從歐美傳來的)

第一部份的最後是回歸平均值,這個標題跟前面的比起來好像跟飲食法一點關係都沒有,只是要說明當我們控制吃進去的食物的份量時,很快都能看到改變,但一旦把時間延長之後,那些大幅度的改變只是讓平衡之前的測試

第二部分則是用最近被科學證明有好處(或壞處)的各種興新超級食物們,椰子油、糖、原始飲食法、抗氧化劑。

科學說法有時候對同樣的一種食物有不同的說詞,像椰子油,現在非常推崇椰子油,從飲食到保養都很好,但實際上對人體有益的成分到底有多少,以及它是真的有效,其實科學也沒有說明得很清楚,我們只是聽從我們想要的結果。

再後面的內容就比較隱晦,不是直接拿某種動食物作為例子,而是利用不同的流行飲食法說明我們為什麼會相信並且照做。

我喜歡他用一點不耐煩的口氣說各式各樣的飲食法,因為英文標題也說了是生氣主廚嘛!而且作者從事過加工食品相關行業,所以不會把食品加工全部打成邪惡的玩意,畢竟光是用火煮熟食物也算加工的一種(罐頭的內容物在洗淨之後罐裝之前一定會做的就是用水煮熟)

而它的健康飲食的指南其實也只是我們都知道的飲食準則:

1攝取大量不同種類的食物

2不要吃過多或過少

3嘗試維持平衡

4嘗試不要有罪惡感

如果好奇市面上各式各樣不同的飲食法,或是對這些方法都嗤之以鼻,又或者是不知道應該遵從那些飲食法的時候,或許這本書可以給你一些勇氣,讓你能在眾多科學語與不科學的飲食方法中辨別你真正需要的食物。

2020年5月18日 星期一

跟著季節品味一年色彩-長澤陽子《日本色彩物語》

比起小說的心得,這本書應該要說是工具書兼小品。沒有看過原文的版本所以不清楚日版後面有沒有色表,不過中文版最後印刷色號。

由於有一些專有名詞,所以有不少附註,只是附註都全部都放在一章節的最後,這個排版不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不過排版可能比放在同一頁來的簡單,所以有興趣或比較重要的專有名詞就要特地翻到後面看。

春天色一定有的就是櫻花色,還沒看內容指單看目錄的時候,春天的顏色比起粉紅,反而有更多的綠色、參淺灰色的色系,以及新鮮的黃色等等;夏天的顏色濃密許多濃密的綠色、一些藍色,厚重又充滿生機;秋天的色彩,棕色系列居多,還有一些淺黃綠,就像中秋左右出現的各式色彩;冬天則是棕色的延伸,加一點黑色,除此之外還有一點亮眼的藍色與紅色,在一片蕭瑟中點綴引人注目的色彩。

因為是日本色彩,所以顏色即使眼熟也都是充滿日式風情的顏色,刨冰的糖漿顏色、掛鯉魚旗的水藍天空的顏色、水稻苗的苗色和濃綠的抹茶色等等等等,有點遠又好像能在生活中遇見的顏色。

不妨用這本書一起體驗生活與色彩,一年盡頭之後又重現生機的四季顏色。

2020年4月23日 星期四

超快速的讀一遍世界史吧-祝田秀全《2小時讀通!用得到的世界史》

雖然當初是選社會組,不過實際上我的歷史是不太好的那種,公民可能也不算好,只有地理好像還過得去。借書的時候也沒多想,單純覺得要是真能像標題一樣,一下子讀懂歷史該有多好。至於讀完之後呢?背書絕對是沒辦法,年代可能還是記得亂七八糟,不過,一件事情的發生,到影響下一件事情,這其中的原因,大概大概的了解了。

這不是一本推薦給即將要考試的學生的歷史書,因為考試的題目相當刁鑽,不是這樣簡單的兩小時就能解決的,實在是有太多要記憶的東西了!但是,如果只是要快速的概括的話,或許很適合當作課外讀物。或者說先知道事情如何發生,再去背書可能更有效一點。

作者是日本人,所以有些部分會是以日本人的想法為主,自己是當作看看不同的視角,因為課本都是台灣的教授或老師寫的,大部分的觀點就會是以台灣人為主。觀點沒有絕對的對錯,雖然有些篇章讀起來仍覺得那些歷史令人討厭。

戰爭的藉口有很多,實際上大多是因為錢不夠,利益不夠,不管哪本歷史書似乎都這樣寫的。

距離現在很遠的事,可以透過不同書籍看不同立場,但越接近的事情就很難,一方面是偏見,另一方面又覺得近到不想面對。跟書本的內容沒什麼關係的事扯太多了。

作者本身就是討厭死版教科書的人,如果能了解事情發生的經過,就能順利地記得那些事情發生的年代了,從現在重新回顧過往,才能思考未來,即使是不善於背誦也能從歷史中學到不少東西吧!

至於是不是真的夠兩小時就讀懂,這就看人吧,我覺得這本書講得比較簡單,所以不論是要看完或是要理解都比教科書快,但自己也還是拖拖拉拉才看完,所以實際上超過兩小時了。

推薦給想要快速入門世界史的人,或需要休閒讀物但又不想要太休閒的人。

2020年4月14日 星期二

從拼音到文化都不同的英文-艾琳.莫爾《這不是英語 從語言看英美文化差異的第一手觀察誌》

從作者介紹的封面就簡單的說明作者-一位美國人,喜歡英國文化並且在英國定居多年,親身體驗兩個國家好像使用一樣的語言,但實際上有著根本上的不同,這些差異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不是真的身在那樣的環境裡不會意識到的,用語的細微差異。

總共介紹了31個單字,但從序言的部分就看得出作者對相似情境,但兩個國家習慣上用著完全不一樣的說法。

像是shall,就能夠有將要跟可以兩種解釋,書裡也有說明正確的用法,但我還記得小學在補習班的課本上學到的,就是把這個單字當作問句,是一種非常有禮貌的問法,不過would跟could也可以;在直述句只有I跟We的後面可以加shall,這真的是看了這本書才知道的隱藏用法。

一併的,還有說明這個單字在就文法書裡可是詳盡的說明了好幾個章節。不只是個單字,他還有文化上的內涵,除了聽起來溫文儒雅跟太秀氣之外。不過就算我們完全不能掌握全部的正確用法也沒關係,章節的最後作者也說了,就連英國人以未必能全然不出錯

還有一個章節非常有趣,就是茶,茶這個英文單字倒是沒甚麼不同,但背後的文化在英國和美國有很多不同,也有用一句話簡單的帶到波士頓茶黨事件,因為這件事,所以對美國人來說茶不是休息的時間常用的飲品,冰涼的可口可樂和熱咖啡才是。而英國人對茶的愛好,要說瘋狂都不為過。

茶不僅僅只是茶,也不是要說兩個國家之間對喝茶這件事有多講究,不如說是生活習慣不同,美國人喜歡冰茶,加滿滿的冰塊跟糖就是從小喝到大的味道,英國人喜歡熱茶,而且大部分人還會加牛奶,糖也是茶的好夥伴,只是英國人的茶非常濃烈,濃到可以輕易摧毀特地花錢漂白的牙齒(美國人非常重視牙齒,之前看過的電視節目也是這麼介紹的),以及咖啡因含量之高,高到作者覺得千萬不要相信英國人說的:這杯茶咖啡因含量根本微不足道

從用法到文化的差異,作者用琛入淺出的方式介紹許多他親身經驗過的文衝擊,對於英語不是母語的人來說,這些事情就算偶而遇到外國人不得不說英語的時候也不一定會注意到,但是透過這本書,輕輕的掠過這些細微的差異也是十分有趣,雖然清楚這些差異到底是不是真的有那麼深,但多了解一點點這樣的差異,或許有一天真的遇上了就不會手忙腳亂。

推薦給對英語有興趣的人,或想知道美國與英國在用語上的刻板印象是不是真的跟影集顯現的一樣,又或者只是對這些單字有興趣,都可以看看這本書,也許會有發現不少認同或是看到更不一樣的英語的一面。

2020年4月1日 星期三

他把介紹寫在封面上了-黃振南《台灣史上最有梗的台灣史》

先不說在封面上的作者欄上還寫著藏書界的竹野內豐,光是這一點就可以證明本書有趣到不行,雖然是介紹台灣史的書本,但是整本書的內容都十分有趣。

很多課本上沒提過的,或只是提過名字的歷史事件,都在這種非常有梗的方式被介紹出來,但不代表那些我們或多或少知道的歷史事件就沒有提到,很多都是放在章節後面,讓有興趣的人自己用關鍵字搜尋。 

因為是用比較有趣以及ptt用語,所以為了給不清楚那些梗的人很多註解,跟許多講述歷史的書比起來,這點就很不一樣呢!因為大部分的歷史書註解都放在事件出現的人物、或是前面提到的年代等等,誰會在搞笑的部分特地用註解啊?但這也是為什麼者本書可以輕鬆入門台灣史。

章節從史前文化到近代,用一個個故事串成這個島上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包含那些現在仍時不時會在選舉的時候出現的議題。在看過那麼多歷史之後,繼續往前走開創這個島上更多的歷史。

雖然看了這本書確實知道一些歷史課沒提到的部分,但也不能說對這個土地的歷史有多了解,只期待自己能夠多方面的了解更多,而不再只是看到片面的消息就深信不疑。

推薦給不喜歡死板板歷史課本的人,用不同的方式了解台灣歷史的一本入門書。 

2020年3月4日 星期三

進化的代價-傑瑞.李鐸《亞特蘭提斯.基因》、《亞特蘭提斯.瘟疫》、《亞特蘭提斯.新世界》

一次追完然後一次把感想打出來。這個系列結了個人喜歡的科幻、外星探險`'無人工廠等等未來世界的想像,也有自己比較害怕的部分:也許有一天會發生的可怕傳染病(就像害怕《28天毀滅倒數》,明明不恐怖片卻因此睡不著)。

被大洪水淹沒消失的神奇城市亞特蘭提斯,現在幾乎能在很多作品裡面看到,不論從哪方面解釋,他就像是一個集合了對過去可能存在的高科技的想像,在這個系列裡面,他不僅是消失的存在,更是讓世界翻天覆地的東西。

第一集先讓我們知道主角的研究、神秘的組織,還有很多電影會出現的爆炸場面,臥底背叛等等,當神話故事不只是神話故事的時候,怎麼解釋就變成神奇的故事,加上結合人類進化的過程,就是那些空缺,一些看起來是巧合的事情放上去,人類就咻的進化。

一開始的視角就跟主角差不多,莫名其妙被捲進混亂,明明做著自己的研究卻突然被綁架。隨著章節切換的場景,在第一集的時候看到組織的真面目、實驗背後真正想達成的目標以及一個失控的大場面。

第二集就跟標題一樣,瘟疫,全球的人口快速下降,唯一的希望寄託在主角身上,她必須找到解藥。

串著故事的主要人物不多,真正的重點都在主角身上,其他人像是她的輔助,並不是說其他人不重要,只是太多東西放在一起,到最後一集的時候,卻只有主角能夠透過科幻的裝置了解從過去到現在,為什麼發生這一連串事情真正的源頭。另一邊站在不同立場的算是敵人的角色就不多說,他也從類似的裝置了解事情的原因,最後發現自己所做的事情連稱做完成自己的遺憾都不算,於是就走向最後的結局。

結局當然是happy ending,無庸置疑,只是對第一集的期待沒辦法延續到第三集,第二集也很精采,疾病的蔓延、群眾的恐慌、喪失能力的政府……幾乎就是可以看見的電影般的恐怖狀態,能夠很容易地透過文字想像出畫面,只是在轉換視角的時候有點吃力。

尤其在第二集的部分,一直切換到讓人困惑,中間有點不耐煩會想跳過,但依跳過又會看不懂後面的故事,自己是跳過一些有關年代跟死掉人物的部分,因為外國名字真的很容易搞混,所以到後半的時候除了主角群跟他們要對抗的印瑪里組織的重要人物以外,剩下的名字幾乎對不起來。

最後一集,不知道因為揭開所有秘密還是已經疲憊的關係,有一種覺得硬要套成巧合的感覺,雖然是三本裡面出現最多外太空、外星人、超級先進的科技等科幻的內容,卻沒有第一、第二集那樣讓人想要快點看完的衝動。

也許是有點命運的感覺,即使做了這麼多選擇,外星人的生命軌跡,人類的掙扎顯得毫無意義,我們的存在是被其他外星文明憐憫而改造的,而那些外星文明經歷過的是星際版本的階級征戰,這個外星文明對人類來說是神話,然而他們也無法躲過天性,以及一個試圖併吞所有文明融合成一體的更自認為高等的存在,很巧合的人類又可以摧毀那個融合體。

雖然很喜歡到現在依然是迷的歷史與傳說,也很喜歡科幻的未來世界,只是到後面有點無力,好像命運的風怎麼吹浮萍就在水面被吹著跑。主角覺得她之所以研究基因是她是那個給人類帶來進步的那個外星科學家,就像前世對今生的影響,雖然他們幾乎是同一人但生命歷程不同,在主角看過外星科學家的記憶之前她也過著自己的人生,但一看了那些記憶她覺得自己再也不是自己,自己做的事情只是為了彌補上一世的疏失。雖然依照故事的內容不應該說成上一世,但這樣理解比較容易一點,而且也有一點相近。

比起主角,我更喜歡跟在他們一個偏遠山區的男孩,他跟所有在主角旁邊的人都不一樣,不是科學家、沒有特別的專長,可是他的存在鼓勵了其他人,不論是精神還是信仰,他雖然不像其他人那樣有特定方面的專精,可是他既不畏懼也不只是隨風飄,他相信一個人的涓滴之力能成為整個時代病痛的毒藥或解藥--而時代只是短暫存在於表面上薄薄的那層水。

如果喜歡作者對人類進化的詮釋,我覺得這是一個很不錯的故事,雖然不斷切換視角讓人有點混亂,而且最後一集有點倉卒,很多專有名詞沒有太多篇幅能夠解釋,不過仍然是很好的故事,結局還有讓人感到世界還是有嶄新的希望,不論人類的存在是巧合或是神(外星人)的旨意,盡力做好然後相信。

我喜歡標題的新世界,不只是發現那片未曾踏上的土地,還有經歷過過去,明天的到來就是一個新世界的開始。